第435章 教育方案(补)-《罗斯君王》


    第(2/3)页

    那么现在加入学习学院一定是会赚的,未来罗斯季斯拉夫肯定已为他们安排好了位置,加入是绝对不会吃亏的。

    至于拿不出来那个巨额学费的普通人也不用灰心,因为弗拉基米尔学院每年都会开放十个名额给全罗斯范围内的普通人,只要识字,就可以去争取进入学院的机会。

    当然,基辅以及靠近基辅地区在争取这个权益上天然是有着极大优势的,但是其他地区的人也没有灰心。

    因为弗拉基米尔宫就已经流出来信息,那就是大约一两年之后,罗斯季斯拉夫将会在诺夫哥罗德和莫斯科修建弗拉基米尔学院的次级学院,实行一年制学制,也是负责传授高等教育,但是想要学满两年,就只能考试看能不能去基辅。

    基辅众城之母的地位终究是在那里,所谓的罗斯文化本质就是基辅文化在罗斯各地和当地文化混合的产物,所以在教育上面,罗斯季斯拉夫还是必须突出这点的。

    另外说到识字,新的罗斯大公可以说在这上面下了血本,他让基辅、诺夫哥罗德和莫斯科三城都加大了在基层教育投入,为此他把全罗斯二十分之一的收入拿了出来,专门扑在这个事情上。

    罗斯季斯拉夫下那么大本钱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想要培养出一群和教会体系下出来的知识分子多少有些差异的偏世俗知识分子(这个时代不可能搞出来纯世俗知识分子),这在教师的选择上体现得就很明显,罗斯季斯拉夫选得都是教会背景尽可能少的人。

    民众不懂新大公为什么要做这些,但是他们也没有拒绝,因为不管怎么说,让孩子识字总归是没有错的,大家也乐意把学龄儿童送去受教育,这样也免得他们到处跑。

    而在民众没关心的地方,教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罗斯季斯拉夫把莫斯科的印刷工场搬到了基辅,自此南罗斯的抄书教士群体彻底被解放。

    这些人则全部都被罗斯季斯拉夫赶到了城墙之外的农村里面,都去给我传教或者当堂区牧师,充实教会的基层力量,触及王公政权无法涉及的地方。

    自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前往野外,毕竟许多教士都是出身于富商和贵族家庭,能够在城市里面混着为什么要去农村受苦——这也是为何在莫斯科产出了大量印刷书籍之后,南罗斯依然有许多抄书教士的原因之一。
    第(2/3)页